山南市人民政府
今天是: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
当前位置: 首页>政务公开>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> 就业创业

琼结县2018年“双业工程 ”工作开展情况

2019-01-17 16:46:00 来源:琼结县双业办

为切实抓好农牧民就业、创业工作,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,琼结县“双业”办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,在市双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,坚持把提高就业技能作为促进农牧民就业的根本保障,把精准衔接作为推进农牧民更好就业的重要平台,把能人带动作为助推农牧民创业的有效途径、强化组织领导、细化工作措施、抓好跟踪服务,扎实推进全县就业创业工作的发展。2018年工作开展情况如下:

一、2018年工作开展情况

()领导重视,规划筹谋早。为保质保量完成各类培训目标管理任务,不断拓展新领域,开创我县培训工作新局面。一是召开了专题会议,讨论和部署了全年的培训工作,并确立了由副县长分管、双业办主抓、各乡镇各职能部门共同协作的工作思路。二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,抓好调研,认真摸底,突出针对性。三是确立了以培训学校为依托,并积极与各乡镇和单位衔接,为顺利办班做好了充分准备。四是培训办班启动早,抓好了工作的提前量。我们于元月初就开始办班,为全年培训目标任务完成开了个好头。 

()宣传广泛,重点协调准。积极变被动为主动,狠抓了宣传和协调,盘活了全年培训、就业这一盘棋。一是深入各乡(镇)、村(居)向群众进行宣讲,提高群众对“双业工程”的知晓率、认识度、参与性。二是在全县“双业工程”工作会议和其它相关会议上,及时宣传和部署培训、就业相关任务和内容。三是利用 “就业援助月”、“春风行动”、“培训班开班仪式”等时机,向群众广泛宣传国家及地方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。今年,我办先后2次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情况,了解培训意向和就业创业愿望,实施分类帮扶计划。组织开展“送政策、送温暖、送培训、送服务、送岗位”上门服务活动,先后深入36家企业、农牧民施工队、专业合作组织收集空岗信息86条,有效对接农牧民群众的转移就业。四是在县政府办公楼内设立了琼结县双业工程领导小组工作动态栏,将我办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计划进行对外公示,便于群众了解掌握。同时,通过走村入户,悬挂横幅,粘贴标语,发放宣传手册、就业服务卡等,让群众参与到其中

()措施有力,分类推进顺。为更好地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,我们根据各级文件精神并结合全县实际,制定有力措施。一是加大了对培训政策的执行力度,严格地把培训与个人收入、精准扶贫结合起来,以培训为前提,达到了一人一技能的目的。二是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,精心组织培训内容,分类推进各项培训。不仅如此,我们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,建立了送培入村与送市培训相结合、热门培训与冷门培训相结合的机制,调动了参训人员的积极性,减缓了工学矛盾,保证了参训率,也大大推进了培训的进度,使培训按计划如期顺利开展和如数如质完成。截至目前,共举办了各类技能培训38期,共3669人次,其中,实用技术类12期,2650人,转移就业类26期,1019人,合格率达到100%,就业率达到70%以上。

()规范管理,突出质量效果好。数量是普及率,质量是生命力。为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,使培训数量与质量并举,我们始终坚持规范化管理这一前提,重点突出培训质量和效果。一是广泛采用了走出去、请进来的办法,进行培训和办班。自2016年以来,不管是场地、设施,还是管理人员、师资力量,我们均采用“出”和“进”的模式。既确立专职人员跟班管理,又与师资力量强、教学条件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协议,建立固定的培训点,共同完成培训和管理工作。二是制定了“三严”措施,即:严格的管理、严谨的教学、严肃的考评。各类培训班均按《培训班规章制度》、《培训人员纪律制度》、《考试考核制度》等规范来管理,着重对学员学习期间的德、能、勤、绩进行考评,逐步建立了以制度管理人、以纪律约束人的现代管理机制。在教学上则聘请有丰富实践和社会经验、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授课,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,使学员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。考试时则认真执行《考试考核制度》,以考风促学风,使考试考核不流于形式,不走过场。这些举措,收到了较好的效果,使参训学员从整体上跃上了新的高度。 

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

虽然“双业工程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离县委、县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。一是部分企业对用工技能要求较高,而求职人员缺乏相应的技能特长,且对求职的期望值过高,导致用工企业“招工难”与求职人员“就业难”的矛盾并存。二是我县农牧民劳动力总体技能水平不高,有一技之长的人数量偏低,缺乏就业竞争力。三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长效机制还有待加强,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不够、专业创业指导服务人员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。四是工作机制不够完善,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人员的跟踪服务机制还不健全,特别是对想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人员的跟踪服务不及时,致使对参训人员的去向、创业意愿不能及时掌握,间接影响了对参训人员下一步就业、创业的岗位衔接和指导工作。

 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